巴菲特: 用一生诠释复利的奇迹
巴菲特 —— 绝世传奇的人物、卓越远见的股神和慷慨的慈善家。他的智慧深邃独到,他的人生哲学朴实而隽永,跨越国界、跨越种族、跨越年龄与信仰,激励着无数背景完全不同的人。让我们走近他的家乡,解读他传奇的一生。
股神高光时刻谢幕
5月3日在伯克希尔·哈撒韦公司股东年会上,94岁的巴菲特宣布年底退位CEO,由格雷格·阿贝尔(Greg·Abel)接替。消息炸燃了会场,我见证了4万人的反响 —— 唏嘘、泪目、起立、长时间鼓掌致敬。德高望重的老人再次引爆了全球新闻。
巴菲特与即将接任的CEO阿贝尔在年会上(图源:Haybina Hao)
1965年巴菲特收购了濒临破产的纺织公司伯克希尔,60年后发展成综合性企业巨头,涵盖消费品、铁路、保险、制造业、技术等领域,市值约1.1万亿美元,并持3,477 亿美元现金静候机会,股价再创新高。在历史最高光时刻,巴菲特谢幕了。
今年年会规模空前,公司发出13.8万张股东年会票;4万多与会者从全球涌入,邻州爱荷华的小机场也都停满了私人小飞机;不少显赫人物出席:苹果公司CEO库克、比尔·盖茨、希拉里·克林顿、普莉希拉·陈;CNBC电视实况转播另有英语和普通话直播;公司董事局全体出席;60周年专刊《伯克希尔·哈撒韦公司 60 年:一个盈利的合作》(“60 Years of Berkshire Hathaway: A Profitable Partnership”)印刷8,000册(网上立即有人出售,要价5倍或更高)。巴菲特签名版20本,为慈善机构“斯迪温中心”(Stephen Center)筹款,有一册拍出10万美元;不少孩子跟随长辈参会,显然巴菲特的追随者前赴后继;约30家子公司的销售区域热火朝天,股东们大量采购,肥水流入自家田;5K赛跑近3,000人注册,达到新高;子公司也纷纷安排了各自的活动(投资会议、企业参访、餐会等)。总之,幕前幕后,人们学习与行动,收获满满。
巴菲特为慈善机构筹款书籍签名(图源:伯克希尔公司Berkshire Hathaway)
年会上的32个问题,股神逐一认真答复,既有投资理念,又有年年重复的人生哲理,而且股神大道至简,讲述通俗易懂。他与任何人都能顺畅沟通,孩子、各国股东、老道投资家,人人为之着迷。
巴菲特与奥马哈:相互成就
巴菲特被称为“奥马哈先知”(Oracle of Omaha)。100多年中,家族5代人出生于奥马哈。该城人口不足50万,低调平和。巴菲特说:“如果你在奥马哈都无法清晰地思考,在别的地方更不行了。” 在《滚雪球:沃伦·巴菲特和人生事业》(The Snowball: Warren Buffett and the Business of Life)一书中,作者写道:巴菲特选择奥马哈是为了避开华尔街盛行的从众心理和短期思维。
巴菲特生活简单,便宜餐饮,朴素老房,汽车是2014年的凯迪拉克XTS,一直使用三星SCH-U320翻盖手机,直到2020年苹果库克赠送了iPhone 11。居民常看见他在麦当劳点外卖,或在餐馆用餐,没有保镖,大家微笑着擦肩而过。他也会出现在社区活动场合,和蔼轻松。奥马哈人很酷很淡定,不追星不呼天喊地,非常尊重他的空间。
巴菲特与奥马哈相互成就。奥马哈的城市底色保护了他需要的自由思考和创造的空间;反之他影响了社区的财务意识和长期思维,帮助定义了慷慨、谦逊和互助的文化,点燃了城市的自豪感和全球知名度。过去30年里城市人口增长了33%,发展平稳。
巴菲特支持的慈善机构之一 —— 斯迪温中心的CEO 克里斯·诺夫(Chris Knauf)感叹地对我说:“在这个领导力往往等同于聚光灯的世界里,巴菲特提醒我们:真正的影响力源自于幕后的默默付出。他以身作则 。他的理念将奥马哈塑造成了一个重视合作、而非只顾私利的社区。奥马哈的发展依靠携手共进,而这种精神始于巴菲特。”
每年的年会是奥马哈的高光时刻。巴菲特最爱的牛排馆Gorat’s,2月1日开始预定,200多客座餐餐爆满。好在我是一个人,挤进了吧台,Bingo!“巴菲特套餐”必点:24盎司牛排、两份土豆煎饼再加樱桃可乐。与会者还会去巴菲特住宅、巴菲特办公楼、老城区等等。我还去了巴菲特家族经营了100年的杂货店旧址,品尝了巴菲特带贵客光顾的eCreamery冰淇淋店,打卡了巴菲特固定买早餐的麦当劳,穿越了内布拉斯加州和爱荷华两州的密苏里河分界桥 —— 鲍勃桥(Bob The Bridge),参观了国家历史地标 —— 联合火车站暨达勒姆博物馆(Omaha Union Station + Durham Museum),拜访了路易斯与克拉克国家历史道路总部办公室 (Lewis & Clark National Historic Trail Headquarters and Visitor Center) ,目不暇接,丰富多彩。
巴菲特家族开设100年的杂货店旧址(图源:Haybina Hao)
奥马哈旅游局 (Visit Omaha) 执行主任黛博拉·沃德(Deborah Ward)介绍说,今年年会期间2.5万个酒店房间的入住率达95%,年会的经济影响力通常达2,100万美元(不包括子公司的会议与活动),今年高于往年(准确数据待出)。她说:“股东大会向世界来宾展示了奥马哈。很难设想没有年会的5月第一个周末是什么样!股东们也很难想象没有奥马哈的5月第一个周末是什么样!因为这是股东们的年度‘回家仪式’。奥马哈一直是巴菲特打造的文化的一部分,这份遗产将长久地延续下去。”
4万人的年会会场 (图源:Haybina Hao)
伯克希尔的成就
自巴菲特1965年接手伯克希尔,公司已实现了惊人的5,502,284%的回报,当年投的1000美元在2024年底已增值到5,500万美元。他的资本配置与投资策略成就遥遥领先,无人可及。
公司最成功的投资包括:1988年投资于可口可乐的13亿美元,2025年已增长了3,534.2% (见CNBC),巴菲特每天都会快乐地喝几罐樱桃可乐;2008年投资比亚迪(BYD)2.32亿美元,售出前增长至90亿;2016-2018投资苹果360亿美元,2023 年底增长至1,730 亿 (见Business Insider);最令人羡慕的股神操作堪称1987年10月19日的“黑色星期一”。当日美股暴跌超过22%,史上最惨重,市场恐慌,狂抛股票,巴菲特却冷静地坐收优质股票(包括可乐)。
公司最成功的不投资包括:互联网泡沫时期(1990 年代末至本世纪初),科技股飙升,但是许多公司不盈利,商业模式也不清晰。巴菲特未投资互联网,曾被市场评论家评为不与时俱进。2000-2002年泡沫破裂,许多科技股市值蒸发90%以上,而巴菲特的投资组合跑赢了市场。他总是耐心地等待机会,不跟风不被左右。他说:华尔街是从各种行动中赚钱;而你是从少于行动中赚钱。
公司的失误包括:1965年投资于伯克希尔纺织公司,一直亏损,1985年才关闭;1993年以4.33亿美元公司股票收购了德克斯特鞋业(Dexter Shoe),它最终倒闭;种种原因早期未投资于亚马逊、谷歌、微软、沃尔玛,令他无比遗憾:“最大的错是没有做,而不是做错;是那些我足够了解,却没有去做的事。”
每年股东们都期待着巴菲特的年信。2025年的年信中,除了财报和成就,他依旧坦然承认在资本配置和人事选择上都有错,并强调了迅速纠错的重要性。
股神的一些人生点滴
股神1930年出生于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,100多年中家族5代人出生于该市。他和担任4届国会议员的父亲很亲近,童年时就痴迷于数字和挣钱:6岁卖口香糖、送报纸;7岁读了《挣1000美元的1000种方法》(“One Thousand Ways to Make $1,000”);11岁第一次买股票;16岁进入宾大沃顿商学院,但是不喜欢费城又转学到内布拉斯加大学,19岁获商学学士;申请哈佛商学院被拒后,到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从师于2位导师:本杰明·格雷厄姆(Benjamin Graham)和大卫·多德 (David Todd);21岁经济学硕士毕业时,已积攒了1万美元,伺机待发。他说被哈佛拒绝是最好的经历之一。哥大毕业后他经历了不少事,之后落脚奥马哈,开始了伯克希尔的奋斗。
巴菲特事业如意中天,却不善于经营亲密关系,妻子苏珊(Susan)很失望,3个孩子长大后,她搬去旧金山追求声乐生涯,并请阿斯特德·门克斯(Astrid Menks)关照巴菲特。门克斯是拉脱维亚移民,在奥马哈一家法式餐厅当女招待。在苏珊的祝福下,门克斯搬进巴宅,成为巴菲特的生活伴侣。三人和谐相处,还联名签署圣诞贺卡。
2004年苏珊骤然病逝,巴菲特既悲痛又感恩,说苏珊懂他,塑造了他,而他却不懂得怎样使她快乐。2006年他与门克斯低调成婚。
苏珊曾是积极的慈善活动家,巴菲特继续支持苏珊的基金会,并从2006年起开始了大举捐赠行动,说2位妻子都支持慈善捐赠,他们3人都不相信家族财富的世袭。
从小爱钱到后来的彻底捐钱,几十年的心路历程,使他最终确信财富应该服务于超越个人的更宏大目标。他已捐出了550 亿美元,并表示去世后将由3个孩子管理慈善信托基金,用10年将1,600亿捐赠出去,只留给子女不到 0.5%的财产(见Financial Times),堪称世界最慷慨的慈善家。他也为79岁的妻子作了安排,留给她的现金中 (数额不详),90% 投资于一只低成本的标普500指数基金,10% 投入短期政府债券。
巴菲特与芒格的传奇友谊:他中有他
尊重、善举、信任,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显现其价值。巴菲特和芒格1959年相识,一见如故。芒格毕业于哈佛法学院,经营过律师行,经营过投资公司(13年中平均收益率近20%)。1978年芒格加盟伯克希尔,任副董事长。18年后两人正式联手,这份黄金友谊与合作值得等候。
芒格是巴菲特的关键支持者。早期的巴菲特专注于收购廉价、陷入困境的公司,芒格说:应该用合理价格(哪怕是高价)收购优质企业,而非用低价收购普通企业。1972年,芒格劝巴菲特收购喜诗糖果(See's Candies),因为它品牌强大、有忠实的客户群和定价能力。巴菲特用2500万美元购入,2023年喜诗的年销售额达4.1 亿美元。巴菲特说,喜诗教会了他投资优质企业的重要性,并说芒格是公司现代战略的“缔造者”。
公司总部仅有20多名员工;网站不哗众取宠,只有干货;文件与财报简洁明了。一切都遵循最简单高效的原则,这是俩人一贯的信条。
芒格常说,人生的成功大部分不是来自于才华,而是因为避免了愚蠢。一次访谈中,回答长寿与快乐的秘诀时他说:“很简单:降低预期,不要花你没有的钱,不要随便树敌,困境中保持乐观,与值得信赖的人打交道,做好该做的事情。” 被追问何时总结了这些道理时,他像个孩子很无辜地说:“大约7 岁。” 主持人哑然失笑,费力“淘宝”,竟然得到的是7岁儿童的领悟!这就是典型的芒格,既高屋建瓴,又极简与务实,十分奏效。
巴菲特与芒格有惊人的相似之处,都出生在奥马哈,都结过2次婚,都节俭不张扬,都不喜欢运动,都是喜诗花生脆糖的铁粉,都是90多岁还银发闪亮(不少人猜测是植发。慢!两位人生大师尊重客观、极其节俭、不在意外表、珍惜时间,真的会花精力去解决90岁秃头的问题吗?)
芒格走了,64年的友谊依然温暖。巴菲特时常错呼他人“查理”,年会上不时地提到芒格。年会的最后10分钟,他的语速十分缓慢,或许是主讲了4.5小时后太累了,或许是百感交集。几十年的风风雨雨,没有芒格就没有伯克希尔的今天。在向世界谢幕的此刻,巴菲特异常思念芒格……
巴菲特用一生诠释复利的奇迹。复利不仅是金融概念,更是一种人生哲学,关乎学习、技能、友谊、亲情、传承、健康、声誉、善举,关乎所有人生重要领域的长期发展。巴菲特的意义远远超越了投资与经济,超越了时间与空间。他的智慧和品格将激励后人,恒久不息。致敬永远的巴菲特!
相关文章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