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么出众要么出局,从“特色小镇死亡名单”说起
近期和“小镇”相关的新闻里,最火热有二。一个是李亚鹏35亿投资“雪山小镇”最后欠款4000万的故事。据说,这个位于丽江的“雪山小镇”,如今草已半米高了。另外一个就是曾经的旅游界“黑马”古北水镇在2020年全年净利润亏损1.71亿元。
与此同时,一份“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”在网络上不胫而走。成都龙潭水乡、余姚模客小镇、常德德国小镇、白鹿原文化村……据称,不少特色小镇资金链断裂、商户逃离甚至沦为“空城”。而且目前至少有100个“文旅小镇”处于烂尾、倒闭状态。典型的案例是投资3.5亿的陕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,开业后人气一路下滑,最后不得不拆除。
由于仓促上马、缺乏特色、业态单一、运营混乱、资金链断裂等种种原因,这些特色小镇既没有留住人气,也没有保住自己。特色小镇,这个曾站在风口上的新型“文旅产业”,以极其无奈的方式,撕开了最后的遮羞布。
要么出众要么出局
其实“特色小镇死亡名单”并非新话题。自2018年以来“特色小镇死亡名单”几乎每年都会掀起一波讨论。2017年底,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提出建立规范纠偏机制,并明确指出“对已公布的两批403个全国特色小城镇、96个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开展定期测评和优胜劣汰”,特色小镇由此迎来“大洗牌”。
2018年底,403个“全国特色小镇”整体更名为“全国特色小城镇”,419个“问题小镇”被淘汰整改。去年以来在疫情冲击之下,一些缺乏竞争力的特色小镇更是面临生死考验。
特色小镇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16年。那一年,国家相关部委决定联合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,特色小镇很快就呈现“遍地开花”之势。多地纷纷出台创建标准、评选办法等指导性文件,有的地方甚至提出利用三五年时间打造100个特色小镇,并以“世界一流水平”为建设标准。
应该说,全国掀起特色小镇建设热潮是一件好事情。一个方面是,这符合留住乡愁的诉求,要让人们有“回得去的故乡”;另一方面,建设特色小镇是乡村振兴的一种有效载体,让乡村建设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,也就是我们说的城乡一体化。
与此同时,对于各类企业来说,融合文化、旅游、居住、产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镇,也恰好是升级的好跳板。于是乎,房产巨头、旅游企业、互联网公司等一哄而上,高调公开“小镇计划”,动辄百亿、千亿的投资数额。
清晰的目标和较高的定位,的确培育出了一批有独特性、竞争力、影响力的标杆小镇,但难以为继的也不在少数。“死亡名单”中提及的丽江雪山艺术小镇、常德德国小镇等,曾经都是“叫响”一时的“大手笔”,如今让人不胜唏嘘。
特色才是灵魂
特色小镇从“扎堆开建”到“批量倒闭”,最终沦为“空心镇”“鬼镇”,表面看多是客流减少或项目烂尾所致,根本原因则是规划建设、产业结构、文化底蕴、项目定位、运行模式等方面先天不足。
有的特色小镇,在创建中失去了“特色”。清一色的仿古建筑,添加几件老物件,再配一个略带古韵的名字,便敢冠以“历史文化古镇”,最后难免成为千篇一律的“旅游小吃一条街”。此前,有网友改编的歌曲“小镇故事少,充满假和抄;看似一个样,吃喝差不多”,就唱出了一些特色小镇面临的尴尬和困境。
更有甚者,一些地方自认为特色不够,还把种植养殖业作为特色小镇项目进行申报,葡萄小镇、萝卜小镇、胡椒小镇、油茶小镇……或直接让房地产成特色小镇建设的绝对主角,实质上变成了打造“特色别墅小镇”。
事实上,国家层面对特色小镇存在的问题已有察觉,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。比如,2018年国家发改委对已公布的特色小镇进行优胜劣汰测评,2020年国家发改委通报了特色小镇建设的典型经验和警示案例,《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》也提到“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,要以各省份为单元全面建立特色小镇清单,开展动态调整、优胜劣汰”。
要么出众要么出局。建设一个特色小镇不轻松,建好一个特色小镇更不容易。靠跟风照搬、用钱硬砸、行政推动,不可能持久。用业内人士的话说,特色小镇“难在产业上,苦在特色上,倒在房子上,差在文化上,死在市场上”。因此,特色小镇建设必须既重“形态”,更重“灵魂”,让越来越多的特色小镇成长为经得起市场考验、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高质量发展新平台。
◆◆◆
注:作为平台小编,我们只把看到听到的最新动向和政策等讯息客观传递给各位业者,而如何去做,还是要靠一线的各位业者们自己去亲身实践和实干。路在脚下。
编辑:Sophie
审核:雷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