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建章|经济疫后复苏需要哪些政策
导语:过去一个月以来,全国上下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,生产和服务行业则处于半瘫痪状态。虽然近期的疫情防治形势已逐步好转,但仍有很多企业迟迟不能完全复工。同时,投资和消费信心还有待恢复,导致中国经济今年面临巨大的风险。所以在严格防治疫情的同时,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就为中国经济的复苏进行提前谋划。最有效也最紧迫的经济复苏政策,应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。
一、尽快取消不必要的隔离措施
为了防控疫情,目前许多地方采取了封闭村口、社区口、在高速入口“劝返”等做法,导致返程人员进不了城市、回不了小区。有些地方的各自为政和互相封锁,既影响了人员流动也妨碍了物资流动。当前的许多制造业企业,由于员工不到位、原料供给不足、生产供应链断裂等因素的影响,正面临无法正常开工的危局。同时,占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的服务行业依旧处于半瘫痪状态,比如从业人数巨大的房地产和餐饮行业还在苦苦挣扎。由于过度隔离,导致这些行业的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加漫长的恢复期。至于这些企业的员工,本身往往是低收入人群,如果企业不能复工,那么员工也将面临失业和返贫的危险,甚至可能因此引发社会不稳定。所以,对于大部分疫情初步得到有效控制的地区,需要尽快取消对于普通民众的过度隔离政策,并且尽快恢复铁路、航空等公共交通的正常运转,确保员工能够尽早回到工作岗位。
二、政府落实减免税费的政策
延迟开工显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压力,尤其是那些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,目前的处境应当更加危险。2月初以来,一些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与中小微企业共渡难关的帮扶政策,包括减免租金、延缓纳税以及允许延期缴纳社保等等。然而,延期缴纳社保虽然可以减轻企业短期的支付压力,但迟早还是得交,有时只是将短期压力延后到了下一个时间段,不足以化解很多企业目前面临的现金流困难。因此,除了应该针对企业缴费部分给予阶段性的减免之外,对于某些受到重大打击的行业,如旅游、航空、餐饮等行业的企业,国家层面还需要考虑提供必要的低息或无息贷款,帮助这些企业渡过资金方面的难关。
三、在中心城市加大土地供应和基础设施建设
以往刺激经济的灵药就是投资拉动,但现在很多行业已经产能过剩,并且基础设施的投资也逐步饱和,所以我们急需一个巨大且高效的新投资方向来拉动内需。对于大城市进行扩容,是唯一可以迅速拉动内需且高回报的投资。对此可以用价格信号来论证——中国的各种商品和服务普遍物美价廉,唯独大城市的房子是世界上最贵的(相对于当地人均收入)。这种现象本不该出现,因为中国具备世界上高效的建设能力,无论建造房子还是基础建设的速度都是世界第一的。我们只用10天就能建好一座医院,为何在大城市还一房难求呢?问题的症结,在于我们过去始终严格控制大城市的用地。只要加大土地供应,就可以拉动一大批相关产业。根据分析,中国的城市化率比同样发展水平的国家要低20个百分点,所以还有巨大的城市化空间。但必须指出的是,目前中小城市的房地产已经过剩,只有大城市还具有巨大的扩容空间。如果我们把中国前二十大城市再扩容50%,就可以拉动数十万亿的房地产、基础设施和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。
在大城市加大土地供应和基础设施建设,有助于各大城市平抑房价,降低城市生活成本,最终惠及各方。扩容大城市还有助于提升创新力,中国最大的优势是具有世界第一的市场规模和人才规模,而绝大部分创新都来自于人才聚集的大城市。扩容大城市可以充分发挥这样的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,增强中国整体的科技创新力。这些城市未来不仅是创新创业的热土,更是环境优良、交通便利、拥有充足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宜居之地。城市扩容不仅可以惠及高技能人才,还可以容纳很多服务行业的普通劳动者,帮助他们彻底摆脱贫困。
四、加大对外交流开放的力度
国家之间的竞争,关键是创新力的竞争。保持外部交流的畅通是创新的保障,这也正是美国要和中国脱钩的目的所在,美国甚至还试图说服其他国家和中国脱钩。最近由于疫情,美国、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大面积取消航班甚至限制中国人入境,中国正在面临“脱钩的风险”。要减少这种风险,我们就必须全方位地加强和世界的联系。加强对外交流的内容,包括商品交流、资金交流、信息交流和人员交流。在这些方面,我们在商品交流方面已经做得很好,但在人员、信息和资金交流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
在人员交流方面,中国的入境人数远远少于出境人数。签证不便利是外国人入境偏少的重要原因。要促进国际交流和入境旅游,最立竿见影的举措之一,就是大幅提高签证的便利度,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华旅游、交流和工作。在信息交流方面,我们应当利用最新的高科技智能过滤手段,更加精准地管控海外互联网内容,尽量避免阻碍非敏感信息的畅通交流,使国际互联网也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通道和工具。在开放投资方面,可以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、医疗教育的开放力度,最近特斯拉在上海的投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中国高效的政府、优良的基础设施和强大的配套能力,使得特斯拉创纪录地不到一年就实现量产,这展示了中国的实力和开放的姿态,希望这些成功案例,能激励各国的高科技企业来中国投资设厂。
五、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
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去年出生人口为1465万,比上年减少58万。这是继2017年以来,出生人口连续第三年下降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去年出生的二孩中有一半以上,还是靠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生育堆积效应。如果去除暂时性的生育堆积,中国的自然生育率仅有1.1左右。1.1的生育率,就是平均每个妇女只有1.1个小孩,意味每代人会将近减半。中国的新出生人口未来几年将会断崖式下降到1000万以下,由此带来的老龄化和创新规模效应的削弱,将是中国经济的最大隐患。
避免出生人口的这种断崖式下降的唯一办法,是大幅提升生育率,但目前可预料的几乎所有因素,比如进一步城市化、教育水平提升、生育年龄推迟、育儿竞争白热化,全都在进一步挤压本来就极低的生育意愿。不要说提升生育率,未来能维持生育率不再继续下滑都属幸运。面向未来,提振生育率到更替水平2.1以上,才是确保中国可持续发展乃至延续中华文明的唯一选择。要做到这点,就需要立即全面放开并大力鼓励生育,实在没有理由再对此拖延。长远来看,人口危机未来对民众福祉、中国社会和中华文明的负面影响,要比新冠肺炎疫情大出无数倍。
总之,目前需要在疫情已经得到控制的地区,尽快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,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以避免倒闭潮,用大城市扩容来拉动内需,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来促进产业投资和创新,当然最重要的和最紧迫的,则是马上推出放开和鼓励生育的政策。